林如海道:「回圣上,已经核算清楚,相关粮秣并未用完,这次出征,用米粮一百三十五万石,除却户部转运三十万石外,余者皆为就地购粮,此外户部抚恤银两已拨付下去。」
崇平帝感慨道:「战事幸在没有迁延日久,否则大军靡费更为庞巨。」
说着,又问道:「晋商勾结东虏一桉,锦衣府和户部查的怎麽样了?」
「经锦衣府全盘讯问,山西晋商勾结东虏至深,堪为触目惊心,有几家商贾甚至接着女真伪国户部的皇商差事。」林如海道。
崇平帝闻言,目中杀机流溢,冷声道:「看来是里通敌国,确凿无疑。」
林如海道:「因事发仓促,锦衣府正在全力侦缉,但从收缴粮秣而言,以亢家为例,仅其一家仓禀三十馀处,藏粮就高达五六百万石,其馀几家也家资逾百万,而这些不少都是通过与女真贸易,攫取暴利而来,而且彼等与东虏勾结至深,影绘晋中山川地理,献于女真,乃至约为内应,一旦女真征服察哈尔,自宣大进兵,进逼太原,后果不堪设想。」
作为全盘经手抄没晋商八大商贾的官员,林如海除了震惊于晋商的富庶,就是为晋商卖国行径感到不可思议。
崇平帝目光闪了闪,似是后知后觉,说道:「先前子玉在平安州大捷,奴酋不是想威逼太原,如是兵临城下,彼等商贾举旗响应,彼时,关中危殆。」
在这一刻,崇平帝似乎从原先的蛛丝马迹中豁然开朗。
见崇平帝思量不停,林如海朗声说道:「圣上,如今这些不法财货已经由锦衣府清点,封存入库,合起来达三四千万,可谓国库一二年所收。」
这就是抄家的魅力,几乎是连根拔起。
可以说,陈汉这二年之所以不缺银子,各方面游刃有馀,悉始于贾珩抄检财货于东城。
「充入国库,今岁百姓的赋税也能免上一些,山东今年冬天又未下雪,今岁旱蝗估计又起,朝廷最近正要拨付米粮赈济。」崇平帝轻声说道。
林如海低声应下。
崇平帝道:「这二年,一些人说朕是抄家皇帝,劫掠民财,但却不知不论是盐商,还是晋商,彼等官商勾结,多行不法之事,方聚敛得如此财富,而晋商比之盐商尤为可恨,出卖我大汉情报,资助敌虏!」
林如海道:「圣上,彼等多行不义,如是本分经营,朝廷也不会滥施刑戮。」
崇平帝叹道:「朝廷这二年,经过辗转腾挪,国库倒也殷实许多,仅盐税丶关税两项,都可为国库输送六七百万两,京营军力渐复,子玉提及整饬河北山东镇军,开源节流,朕深以为然。」
如今思来,这两项恰恰又是贾子玉主导而成,这样的臣子不重用?谁来对付国之蠹虫?
在贾子玉之前,无人敢担当此任。
崇平帝道:「林卿这次去太原辛苦了,等过两天齐阁老从北平府回来,你们二人主持在山西丶河北等地推广种植番薯,自入夏以来,今年北方又是多省不见滴雨,河南去年番薯丰收,如能广为种植,百姓今年秋可不再受歉收之苦。」
可以说,今年的旱情又有扩大之象,关中丶山西丶河南丶山东,乃至南方的浙江都有所波及。
林如海道:「圣上,臣这几日就召集吏员,筹算诸省米粮缺口,赈济灾民。」
「朕前日已经发诏旨给山西丶河北丶山东丶河南方面,绝收歉收之地,即刻抢种番薯,最近还要拨付一批米粮,太原方面先前应该收到了圣旨。」崇平帝道。
林如海道:「臣回京之前,已与山西巡抚顾大人提及过,拨付出一百万石应援州县。」
崇平帝忽而感慨道:「今年又是一个灾年啊。」
自他登基以来,也不知怎麽回事儿,这十多年没有什麽风调雨顺,一直是灾情连绵,有时候都怀疑自己是不是……
「圣上,尧舜在时,尚有旱涝之灾,此为天行有常。」林如海拱手道。
崇平帝点了点头,朗声说道:「今岁还是要多储备米粮,以备灾荒,等明日朕召子玉问对。」
子玉应该有法子。
听着张嘴不离贾珩的天子,林如海面色涌起一抹古怪,而后,又与崇平帝说了一会儿户部的事儿,见时近黄昏,也不再多留,起身告辞。
崇平帝也没有再在内书房批阅奏疏,而是吩咐着内侍摆驾坤宁宫。
坤宁宫